从小,我爸妈就教导我做人要有度量,因为有量才有福。
所以,我一直秉持我爸的做人处事态度,只要身上有钱,爱吃什么就买什么,待我有能力挣钱了,上(夜市)巴刹我从来没计算我一共花了多少钱去买吃的,只要不是太挥霍,我都从来不介意花出去的金钱有多少。
也因为这样,我没有定期存款,我一直觉得钱财只要够用就好。
长大以后,我学了“舍得”这个词汇。
有舍,才有得。
于是,我已经不再使用但完好无缺的东西(衣服啦、家电啦)、出席活动所获得的赠品(包包啦、杯子啦、T shirt啦、文具啦甚至手表啦家电啦)、人家所赠送的干粮(糖果啦、零食啦等等)我都喜欢捐出去。
我一直这样告诉自己,一件东西搁在家里一年不再使用(季节性物品除外)就代表你不再需要,既然不需要,为何不捐出让那些有需要的人使用?
于是,钟点女佣来我家总是大包小包东西提出去,她开心,我快乐,因为我不需要把杂物囤在房子里。
认识了环保这个词汇后,原本完美主义的我购物时我不再领paper bag,我家的paper bag多到几乎可以摆卖(还好销了很多给女佣),因为这东西当垃圾袋实在可惜,摆在家里却只会堆积灰尘,所以我都尽量使用环保袋。(虽然逛街时领着名牌漂亮的paper bag着实是一种prestige)
所以,我不能理解,有人不吃不用,看着银行存摺一直步步高升,眼睛就发光发亮;有人喜欢把不再使用的东西、还有很多很多(不使用)的赠品堆满房子里(然后不停地索取),直到老去、死去,这有什么意义吗?
啊,无他,个人选择而已。
只是,我始终坚信,有舍,才有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