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February 23, 2016

《我来自纽约》,马来西亚本土意识之外

对利用马来西亚特色及和谐卖弄悲情的煽情演绎方式/作品或赚人热泪电影,未曾具备好感,我以为,《我来自纽约》亦如是。

充其量只是以冬至与圣诞作对比,以及无可避免的马来西亚语言运用方式,电影并无刻意运用马来西亚本土意识博取票房。不一昧着重刻画沉醉过往的美好情怀,注入现代新科技社会已然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,这是一部真正适合携老“带幼”去观赏的电影。

人,不能仅仅耽溺于往昔的斑驳温存记忆,前进的步伐发出来的是升华的力量,我喜欢电影带出的讯息。东西方教育理念的迥异冲撞出来的差别,更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,也一直是我想探讨的领域。

电影的题材略嫌老套,却不让我呵欠连连。狄龙的深入浅出演绎,与表现亮眼的小女演员的互动,是电影的闪光点。触动人心部分点到为止,不必矫情,无需煽情,不经意地,我得轻轻擦拭泪水。美中不足的是,狄龙与宣萱使用的是他们不熟悉的华语演绎。

当然,我不是影评人,可对我而言,一部好电影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感动和回忆,而是引人深思以及升华的力量,《我来自纽约》不尽完美,胜在摆脱本土意识和乡愿化的枷锁,从剧情、画面、配乐、调色、主角专业演绎、剪接、细节兼顾等,绝对是我看过的马来西亚电影当中唯一最近国际水准之作。

没有无孔不入的植入性宣传,没有戳人泪点的马来西亚本土情怀,票房走势或许并不乐观。在欠缺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势之下,以真势力掳获马来西亚观众的心并非易事。

但是我想说,歌手身份出身,谢谢爵西,冲出juara kampung 的刻板印象,原来,有马来西亚华人导演真正具备国际视野和懂得电影艺术,而不仅仅是悲摧得只懂得运用营销策略鼓吹马来西亚本土情怀,如此狭隘,而已。